后端系统概述¶
Genesis v2.0 引入了模块化后端架构,在保持统一接口的同时,清晰地分离了特定设备的实现。
🏗️ 架构¶
后端系统遵循清晰的关注点分离原则:
graph TB
subgraph "用户API层"
A[genesis.tensor] --> B[genesis.Tensor]
C[genesis.matmul] --> D[操作]
end
subgraph "核心抽象层"
B --> E[tensor.py]
D --> F[ops/dispatcher.py]
E --> G[storage.py]
E --> H[device.py]
end
subgraph "后端实现层"
G --> I[backends/cpu.py]
G --> J[backends/cuda.py]
F --> K[ops/cpu/]
F --> L[ops/cuda/]
J --> M[backends/cuda_memory.py]
J --> N[backends/cuda_kernels.py]
end
style A fill:#e1f5fe
style E fill:#f3e5f5
style F fill:#fff3e0
style I fill:#e8f5e9
style J fill:#e8f5e9 🎯 核心组件¶
设备抽象¶
genesis.device 模块提供统一的设备管理接口: - 自动设备选择 - 设备无关的张量创建 - 透明的内存管理
存储层¶
genesis.storage 模块处理底层数据存储: - 抽象特定设备的存储实现 - 管理内存生命周期 - 提供设备间高效数据传输
后端实现¶
CPU后端¶
- 文件:
backends/cpu.py - 实现: 利用PyTorch进行CPU操作
- 特性: 完全兼容性,高效CPU利用率
CUDA后端¶
- 文件:
backends/cuda.py,backends/cuda_memory.py,backends/cuda_kernels.py - 实现: 纯CUDA/Triton实现
- 特性:
- 带池化的自定义内存管理
- 优化的CUDA内核
- 懒初始化提高可靠性
🚀 设计原则¶
1. 模块化¶
每个后端都是完全自包含的,便于: - 添加新设备支持 - 优化特定操作 - 独立测试后端
2. 性能¶
后端系统为最佳性能而设计: - 尽可能的零拷贝操作 - 高效内存池 - 内核融合机会
3. 可靠性¶
内置安全特性: - 懒CUDA初始化 - 自动内存管理 - 优雅回退
💡 使用示例¶
Python
import genesis
# 设备抽象处理后端选择
device = genesis.device("cuda")
# 张量自动使用适当的后端
x = genesis.tensor([1, 2, 3], device=device)
y = genesis.tensor([4, 5, 6], device=device)
# 操作分发到正确的后端
z = genesis.matmul(x, y) # 使用CUDA后端
# 无缝设备传输
cpu_tensor = z.to("cpu") # 传输到CPU后端
🔄 添加新后端¶
要添加新后端:
- 在
backends/目录创建新文件 - 实现存储接口
- 在
ops/<backend>/添加操作 - 向调度器注册
详细说明请参见后端开发指南。